La Dolce Vita 01

一个目录

(大概都是小短章 不知道会写几篇 先发再说(是的这是一个写了好像等于没写的第一章



01. 甜蜜的生活

长乐路967号是一家餐厅,La Dolce Vita,店名来自一部意大利电影,《甜蜜的生活》,这部电影是个悲剧。

20世纪上半叶的长乐路,还是属于上海法租界的蒲石路。今天的长乐路,平行距离二百米是淮海中路,平行距离一公里是南京西路。

餐厅没有中文店名,也不曾刻意招揽客人,开在这样一条浦西中心地带的隐秘小路上,偷得繁华间的几分安静,没有一块显眼的标牌。

是一排旧时代留存下来的连排小洋楼一层的其中一间,时日长久,看得出年岁,但外墙干净。梧桐荫下,它没有迎来送往的姿态,也不是等待的样子。它只是立在那里,或许是新店,或许不是,没有人知道这里已经安安静静地存在了多久。

从经营的层面来讲,餐厅的主人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。地租昂贵,食材成本极高,精致料理定价不菲,他却从未刻意招揽顾客,不迎合,不强求,仿佛只是一家为自己而开的餐厅。

而这世间诸事总能找到它们自己的平衡,比如La Dolce Vita,没怎么盈利,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长乐路的一部分,少了它,长乐路就不再完整。它应当是一个固定的点,但仿佛已经变成一种生活,一种看见,一种无处不在的呼吸。

 

店面小,室内没有封闭的厨房,料理区与用餐区只有一道吧台之隔。店里除了收银只有店主本人,他是主厨,没有一位帮厨。

店主人话不多,一双眼睛深得很迷人。

店里的客人就像有意拜访一样认真光顾他的餐厅。他一道一道有条不紊地做,食客一道一道慢条斯理地吃。除了手下的料理,关于这家店,他似乎全不在意。就像La Dolce Vita,懂的人就随他懂,不懂也无妨。就像餐食的价格,接受的人就随你坐下,不接受就离开。就像这间店面,看见的人就随你进来,路过的就路过了。

黄老师——收银的小姑娘只知道自己的老板姓黄,于是这样称呼他。记不清具体缘起为何,但大体还是因为他的专业,而餐食口味也的确惊艳,她心悦诚服,叫“大师”太俗,又因为老板不收学徒自己拜师不成,于是渐渐的就成了“老师”。

黄老师与欧洲有渊源,只是,再多一些的过往,黄老师从来都是不讲的。而那些不为他人知道的故事,也是La Dolce Vita的一部分。

 

La Dolce Vita至少在它本身而言,是真正温和的。室内四季恒温恒湿,光源也妥当。黄老师有时会和坐吧台的食客交谈,语速缓慢,语音低沉但认真,声线里裹着起起伏伏的和缓气流,仿佛给声音漫不经心地镀上一层雾面。

或许他的年龄还不至于讲过尽千帆,但他必定亲身体尝生活严厉的真相。在这个一切都几乎人为构建的世界中,他至少经历过那些全然超脱可控力量的事情,他死过,死而复生,生而复死;如此循环往复,死而赴生,生而赴死。最后一次,他决定暂且留在人间。

这样的声音适合讲述,但他其实是最好的倾听者。那些愿意讲故事的,开口就是了,黄老师一直都立在吧台后。况且,也不必在意他大多时候专注料理,其实并不能切实理解每一位身侧的述说者,他们口中的每一处地理,每一场发生。

但这已经是很好的交互,情绪既在,就是流动的开始。店主人眼角的纹路一道道划进鬓角里去,也是一种足以将冷冽融化其中的力量。然后食物的香气缓缓地从吧台后的料理台间散出来,餐厨具的碰撞声音是一些恰到好处的点缀。

疼痛的棱角能够得到包裹,裸露的伤口也有了恰当得体的遮蔽,于是生活就可以继续。这是黄老师给予这间小餐厅的微妙意义,也是他仍在此地的原因。

La dolce vita.


tbc.

ps. 长乐路没有967号 但长乐路是真的。朋友告诉我长乐路上的一溜店都被拆了 但我长久没回去过 不知道那里现在是怎么样。想念它。

(顺便at一下阻止我深夜吸勒勒并且叫我滚回来写文的 @周六 

评论(11)
热度(40)

© 苇恩 | Powered by LOFTER